搜索
您尚未登录,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! 登录 | 注册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查看: 7870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中国绿色时报:做林业机械领域的领头羊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
发表于 2015-7-17 17:36:20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中国绿色时报6月15日讯 在今年五一劳动节公布的“江苏省工人先锋号”名单中,南京林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周宏平教授带领的“林业机械及其智能化”团队榜上有名。

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这个平均年龄只有40岁的团队,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: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、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、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、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多个奖项;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;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,其中被SCI和EI收录36篇。

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填补林业病虫害防治智能化空白

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2002年,这个团队获得了第一项“948”科研项目“林业病虫害防治低量高射程喷雾技术与装备引进”。这项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,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。

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科研攻关的首战告捷增加了团队成员的自信和底气。随后,团队又获批两个“948项目”,国家“十一五”“十二五”科技支撑课题专题、国家“863”计划专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、国家林业局推广项目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也纷纷收入囊中。从2008年开始,团队承担省部级项目达29项,累计经费达1898.7万元。

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项目拿到了,关键是要出成果。

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让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、适应社会需求的产品,真正让研究成果走入林场、进入千家万户。这是“林业机械及其智能化”团队搞科研的最终目标。

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历经几年的努力奋战,这个团队终于收获了喜人成果:团队80%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广,用在了林间地头。其中“车载低量高射程喷雾机”“智能对靶喷雾机剂”等成果登上了国际舞台,出口到东南亚、非洲等国家和地区,研究成果及应用情况在中央电视台、中国网、凤凰网等20多家媒体上进行了报道。

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团队成果的顺利推广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。10年来,团队研究成果直接产生经济效益4.6亿元,累计防治面积3.1亿亩,节省防治费用约4.9亿元,挽回林木材积损失380亿元。

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每年100多天都在一线搞试验

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在光鲜亮丽的成果和荣誉背后,周宏平和他的团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。

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建队初期,没有资金,没有设备,更没有项目,团队发展步履维艰。周宏平带领团队成员,到全国各地森防系统走访、调研,走进全国各地的企业,参加林业机械学术会议。两年后,团队实现了科研项目“零”的突破,“林业病虫害防治低量高射程喷雾技术与装备引进”项目获批。

              “团队成员尤其是青年教师,1年有100多天的时间在企业、试验林场、果园和林区里开展项目中的试验测试。”周宏平告诉笔者,要使研制的科研产品走出实验室,成功应用到生产实践中,就必须到现场反复设计、改进、试验、再改进,直到能形成可以生产应用、经得起市场考验的设备。技术参数的确定和性能的提升,需要进行反复的试验分析和理论研究,过程既复杂又艰辛。为开发出过硬的产品,十几年来,团队成员的足迹遍布了湖北、江苏、山东、河北、江西、内蒙古、新疆等地的边远林区。

              “早上5点半就起床,中午只有短暂的休息时间,一直到晚上10点才能回到住处。”团队成员张慧春永远不会忘记2013年8月在新疆阿克苏开展“林果虫害防治”试验期间的经历。张慧春介绍,在那两周的实验中,他们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4个小时。为完成任务,大家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才入睡。而白天在野外试验地里阳光的强烈照射加上昼夜极大的温差,大家的身体很不适应。白天要开展试验,晚上还要对设备进行维修、调试、组装,第二天很多人在试验现场就睡着了。阿克苏的经历只是这个团队多年艰苦从事科研工作的一个缩影。

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

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2000年,“林业机械及其智能化”科研团队开始组建,当时只有8人。经过15年的发展,目前团队有11人,副教授以上7人,90%为博士,可谓“兵精将强”。

              “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,组队不易、建好更不易,但是建好以后就能做大事。”回首和团队风雨同舟的15年,周宏平很是感慨。

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对于团队建设,周宏平有自己的思路和感悟:“建团队,要先把架子搭好,再明确目标和方向。”到2006年,团队逐渐把目光瞄准在“林业机械与智能化”上。在这个大方向下,形成了8个子方向,每个子方向上都选定1名牵头人。这些研究方向相互联系、相互交叉,任务落实到人,每位成员都有专攻的领域。“有了专攻的领域,如果不定期交流合作,容易各自为政,很难形成合力。”周宏平说。为此,十几年来,团队每月都要开展交流活动,长期以来,团队形成了经常性的横向交流,彼此启迪、互相促进。

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十几年的积累与努力,团队在业界声名鹊起,找团队订购设备、调试设备的人越来越多。为此,周宏平经常带领团队成员到基层为生产技术人员进行义务培训。近年来,团队累计举办培训讲座172场,培训技术人员2361人次。

              “我们要继续保持在林业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优势,争取做林业机械领域的领头羊。”对于团队的未来,周宏平满怀期待。

      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     
    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( 沪ICP备06058577号

GMT+8, 2025-9-18 02:15 , Processed in 0.366382 second(s), 25 queries .

© 2001-2011 Powered by Discuz! X3.1. Theme By Yeei!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